BL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13吴与弼的教育思想(第1页)

吴与弼的教育思想

吴与弼是明初重要的理学家、教育家,其所开创的“崇仁之学”,对明代学术思潮和教育思潮的兴起具有“启明”的作用。www.Pinwenba.com学术史家黄宗羲编撰《明儒学案》时,以吴与弼的“崇仁之学”为开篇第一卷,其原因正如黄本人所说:“微康斋,焉得后时之盛哉?”(崇仁学案.明儒学案,卷一.)可见吴与弼在明代心学教育思潮中的地位。

吴与弼(1391—1469),字子傅,号康斋,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初习科举之文,19岁时偶尔读到朱熹所编的《伊洛渊源录》,“睹道统一脉之传,不觉心醉”跋伊洛渊源录.康斋集,卷十二.。于是,他“尽焚旧时举子文字”,立志圣贤,专习理学,“独处小楼,玩《四书》、《五经》,诸儒语录,体贴于身心”(明儒学案·崇仁学案.),把全部精力放在了理学的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上,在家读书授徒以至终老。

吴与弼的学术思想,“上无所传”,主要靠本人自学体悟,人称其学“多从五更枕上汗流泪下得来”。他和一般理学家喜好谈理气、辨有无不同,并不热衷于那些抽象的思辨哲理,“一切玄远之言,绝口不道”(明儒学案·崇仁学案.),而是更为关注道德实践、道德教育的“工夫”问题,其“身体力验,只在走趋语默之间,出作入息,刻刻不忘”(明儒学案·崇仁学案.)。但是他所倡导的为学工夫论,却以自己独具的特色,肇启了有明一代崛起的心学思潮。

吴与弼长期从事教育活动,在十分艰难的生活条件下进行讲学。他往往是和弟子们一边劳动一边论学,《崇仁学案》载:

居乡躬耕食力,弟子从游者甚众。……雨中被蓑笠,负耒耜,

与诸生并耕,谈乾、坤,及坎、离、艮、震、兑、巽,于所耕之耒耜可见。归则解犁,饭粝蔬豆共食。

他正是在这生活实践中从事讲学授徒活动,培养出了一代学人。先后从学者,有娄谅、胡居仁、谢复、郑伉、胡九韶、罗伦、陈献章、周文等人。吴与弼通过讲学授徒,使明代学术得以繁荣发展。

吴与弼重视身体力验,不讲究著述,仅留下《康斋文集》十二卷。其中《日录》一卷系其代表作,“皆自言己事”。这种个人身体力验的记录,反映了他只求心得、不重著述的治学特点。这里,主要根据此文集对吴与弼的教育思想作一简要勾勒,并由此论述它们对明代心学教育思潮的影响。

一、“学为圣贤”的教育目的

吴与弼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完全循着宋代理学的路子,以培养一种“圣贤”为标志的道德人格为教育目的。他说:

君子之学,舍圣何归?(坦斋记.康斋集,卷十.)

学者所以学为圣贤也。(学规.康斋集,卷八.)

他认为一切教育活动、学术活动,皆应以成圣为最高目的。

宋儒不仅重视“成圣”的教育目的,更重要的是,他们为“成圣”的必要性、可能性做了重要的理论上的论述。吴与弼在这方面也是继承了宋儒的学说,虽然他的教育思想的主要兴趣是在成圣的工夫而不在为圣的根据。吴与弼说:

人之大伦五,曰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是已。五伦各有其理,而理具于吾心,与生俱生,人之所以为人,以其有此理也。必不失乎此心之理,而各尽乎五伦之道,庶无忝于所生。(吴节妇传.康斋集,卷八.)

他把儒家的纲常伦理称为“理”或“天理”,并认定它们是来之于人的本心、生而即有的先验之物,人们只要能保持、遵循本心的天理,就可以成为理想的圣人。吴与弼认为人的内在心性是成圣的依据,他还进一步将此依据上升到宇宙本体论的高度。他说:

无极之妙,克盈宇宙而该贯吾心,何可须臾离哉?(省斋记.康斋集,卷十.)

夫心虚灵之府,神明之舍,妙古今而贯穹壤,主宰一身而根柢万事,本自莹彻昭融,何垢之有?(浣斋记.康斋集,卷十.)

“吾心”作为一种道德主体精神,标志着成圣是每一个体的内在自觉追求。但是,他认为这种主体精神在时空上是无限的绝对存在的显现。它能“妙古今”、“贯古今”,因为它是“克盈宇宙”的“无极”的体现。

每个个体虽然皆具有成圣的根据,但这种根据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要使这种可能性成为现实,则必须重视教育。事实上,世人极少能够成为圣贤,其原因即在于教育不够。他说:

仆闻天下之至美者,莫如圣人之道昭明易见,简易易行。然世鲜能之者,不学故耳。原其故有二焉:懵然无知而不事夫学者,庸人也;学焉而弗克者,未诚也。惟其未诚也,是以事物交前,理欲互战。(与徐希仁训导书.康斋集,卷八.)

吴与弼认为虽然圣人之道是“昭明易见,简易易行”的,但不能因此而忽视教育的重要,如果离开学习,就不可能知圣人之道而达到成圣的目的。

可见,吴与弼总是明确地围绕“求圣”问题来讨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他还由此开始提出“下学之功”的问题。他说:

而今而后,吾知圣贤之必可学而学之必可至,人性之本善而气质之可化也,的然矣,下学之功,此去何如哉!(日录.康斋集,卷十一.)

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在于成圣,但学者究竟应该通过什么途径才能成圣呢?这就离不开以教学方法为内容的“下学之功”,也就是明儒常常讲的工夫论问题。

史学界一般认为,吴与弼之学继承宋儒,兼采朱陆。朱陆的教学方法论有一个对立的观点:朱熹主张泛观博览的“道问学”工夫,要求通过对外物的致知途径来启发人的道德觉悟;陆九渊主张发明本心的“尊德性”工夫,要求通过内心的直觉体悟以恢复人的道德本能。明清学者认为吴与弼兼采朱陆,亦在于他的教学方法论既讲读书致知的下学功夫,又讲静观体悟的上达工夫。从这个角度讲,黄宗羲所言“康斋倡道小陂,一禀宋人成说”(明儒学案·崇仁学案.)有其道理。但是进一步深究其工夫论,则可以发现他在兼采朱陆时又有偏重和新的创发,这正是他能引发明代心学思潮的重要原因。

二、为学工夫之一:读书

为了达到“求圣”的教育目的,吴与弼十分重视教学方法。他首先继承了程朱学派重视读书穷理的传统,以读圣贤之书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他提出: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备仁义礼智四端也。……欲异于物者,亦曰反求吾心固有之仁义礼智而已。欲实四者于吾身,舍圣贤之书则无所致其力焉。(劝学赠杨德金.康斋集,卷八.)

人皆具仁义礼智四端,故而人性本善,但人要恢复本善的天性,就须读圣贤之书。显然,这是因为圣贤之书中包括了做圣贤的道理和方法,如果学者能够“将圣贤之书熟读玩味,体察于身,一动一静、一语一默之间,必求其如圣贤者,去其不如圣贤者”(劝学赠杨德金.康斋集,卷八.),就可以达到成圣贤的目的。他这种“将圣贤之书熟读玩味”的主张和朱熹的泛观博览的“道问学”工夫十分接近。由此来说,他确是继承了程朱学派的为学工夫论。

热门小说推荐
大金主,你别假正经了

大金主,你别假正经了

大金主,你别假正经了由作者听听雨夜创作全本作品该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难得的情节与文笔俱佳的好书919言情小说免费提供大金主,你别假正经了全文无弹窗的纯文字在线阅读。...

深度索欢,前妻太撩人!

深度索欢,前妻太撩人!

他非她的钟情,她亦非他的所爱,却因为一场意外而走入了婚姻。新婚当晚,她便成弃妇,丈夫带着情人公然调情,甚至当着她的面缠绵云雨。三个月后,她将一纸离婚书扔在他的面前,既然这段婚姻已名存实亡,那不如签字离婚吧!他怀中拥着妖娆女子,薄唇勾着不屑与冷漠,离婚?可以!让我玩过再说!身体被洞穿的一瞬间,另一个女人却端着酒杯,露出妖娆的笑那晚后,他打发掉所有的女人,回归家庭,俨然成为最体贴的丈夫。一夜缠绵,她却从初恋情人的床上醒来,浑身赤裸,在无数双眼睛和闪光灯中,她看到了他愤怒染火的眸子,程慕暖,你居然背叛我!没有,不是这样!她及力辩解,他转身愤然离去。二个月后,她被拖上手术台,他冰冷地命令,打掉她肚子里的孽种一场意外,她和他爱的女人同陷危难,他毅然决然地背弃了她,却在转身之际,随着巨大的爆炸声和漫天的大火,她,终于彻底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三年后,当那张刻在脑海里的容颜难以置信地出现在眼前时,他不知道是真实还是梦境。真的是她吗?还有可能吗?这究竟是命运的宽容,还是另一次不怀好意的玩笑!当她将枪口对准他的胸膛,当鲜血伴着巨痛在胸口蔓延开来的一瞬间,他的灵魂亦在那一刻死去涵坑品保证,请亲们放心来跳!嘿嘿!)...

至尊鬼主:霸道邪尊,硬要宠

至尊鬼主:霸道邪尊,硬要宠

某女在上顺着胸口一路往下撩身材大有长进。某男在下一脸荡漾的撕开衣襟夫人调教的好。她,魂穿废体,未婚夫劈腿庶姐他,冷情狂拽,宠她到人神共愤。当无良又无耻的王牌间谍穿越到毁容废材女之身,弄不死这些找事的小婊砸姐就回炉重造!凤魂醒,辰星现,八荒颤!鸿蒙至宝在手,修灵炼丹符文三修,鬼军开路,傀儡护航,鞭劈苍穹,看哪个不长眼的还敢嘚瑟!...

绝世神针

绝世神针

他是学生是老师是医生,更是深藏不露的贴身保镖。QQ群583880154...

重回十三岁

重回十三岁

重回十三岁,一切都还来的急挽救!然她的目标是保护好家人,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而这一而再,再而三杀出来的某男,是咋回事?说好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呢,一不小心早恋了咋破?某男媳妇儿,你负责貌美如花,我来赚钱养家,嗯?至于危害他幸福指数的事儿,绝不饶恕!渣男再现,某男强势插入,古隐血隐随着她的重生渐渐浮出水面,以及即将到来的灾难,将她推向顶端靠,她重生回来,还要兼职当救世主吗?作者旁白内容纯粹情节,未成年者,请点叉。...

剑震山岳

剑震山岳

故事讲述主人公小道士松柏奉师命下山,前往小琉球,东瀛寻宝之旅,后渗透至皇宫,变身锦衣卫,南征北伐,建功无数,最后发现自己皆在别人的掌控之中,到底谁才是人生最终赢家?且看他如何号令天下,重整朝纲,整肃山河,尽在龙城传奇之安国盛世。。。。。。。。。。。。。。。。。...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