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5儒家人文教育的任务 道学术(第2页)

第一,格物穷理。儒家认为“道”是一种形而上者,但又强调形而上之道就存在于形而下之物中。《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宋代学者程明道说:“道之外无物,物之外无道。”(二程集.河南程式遗书,卷四.中华书局,1981:73.)因此,学者应该即物而穷其理,开始学习一事一物之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认识的深度、广度上都发生变化,就可以贯通天地万物之理,达到对“道”(或“理”)的总体把握。理学家朱熹说: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其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中华书局,1983:6—7.)

显然,朱熹认为学者要想识道,要想获得“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的精神境界和最高智慧,必须经过“格物致知”这样一个日常修养和知识积累的途径和过程。否则,就不可能达到那种体道、识道的最高精神境界和知识境界。

第二,尽心与自诚明。对于如何识道、启迪大智慧,儒家还有另外一派观点,就是反对那种日常修炼和积累知识,而主张致力于主体精神扩展和大智慧的启迪。孟子认为:“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他将学问之道归之于主体的“心”,他相信,人只要“尽心”就可以获得对天道的体认。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陆王心学发展了这种扩充主体精神的主张,陆九渊认为“道未有外乎其心者”(陆九渊集,卷十九.敬斋记.中华书局,1980:228.)。他还提出“古人教人,不过存心、养心、求放心”(陆九渊集,卷五.与舒西美.中华书局,1980:64.)。所以他希望扩充“心”而求道。王阳明将这种思想发展为“致良知”,认为只要扩展主体的良知就是“道”,他说:“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但循着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王阳明.传习录全译,中.答陆原静书.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138.)儒家有时将这种主体精神和智慧称为“诚”,《中庸》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天道的根本特征是“诚”,即真实无妄,人如果要获得“明”的智慧,就应该保持主体精神的真实无妄,才能获得天道的“诚”。这里“诚”的天道和“明”的智慧具有一种内在联系:由天道的“诚”获得人的智慧“明”,这是人性的显示(《中庸》又云:“天命之谓性”);由智慧的“明”而能体认“天道”,这是教育的结果(《中庸》亦云:“修道之谓教”)。换句话说,由“诚”而“明”是天性,由“明”而“诚”是教育。教育的任务当然是“自明诚”,即启迪学生“明”的智慧,从而达到体认“诚”的天道的目的。但儒家学者强调“自诚明”,这种“明”的智慧是不同于那些视听、思虑等日常知识的,它来自于“诚”的天性。所以唐代李翱说:“知本无有思,动静皆离,寂然不动者,是至诚也。……问曰:本无有思,动静皆离,然则声之来也,其不闻乎?物之形也,不见乎?曰:不睹不闻,是非人也。视听昭昭而不起于见闻者,斯可矣。无不知也,无弗见也,其心寂然,光照天地,是诚之明也。”(叶楚论主编.唐宋散文选.复性书,中.正中书局,1946:88—89.)可见,这种能够体认天道的智慧,是“其心寂然,光照天地”的“诚”的天性。

四、道、学、术之间的关系

求学是为了获得外界的知识,习术是为了获得应事处物的技能,求道则是为了获得一种最高的智慧和人格。但是,三者并非是割裂、独立的东西,而是一个有着密切联系的整体,儒家学者和思想家对它们的关系作了很有意义的探索,体现了儒家人文教育的特色。

首先看关于“求道”与“求学”之间的关系。关于“求道”与“求学”的关系,有两种不同的见解。

一种是肯定二者是紧密联系的。宋代理学对普遍法则的“一理”和具体知识的“分殊”之间的关系也作了探讨,朱熹说:“圣人未尝言理,多只言分殊。盖能于分殊中事事物物、头头项项理会得其当然,然后方知理本一贯。”(朱子语类,卷二十七.里仁篇下.朱熹撰,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975.)“近而一身之中,远而八荒之外,微而一草一木之众,莫不各具此理。……然虽各自有一个理,又却同出一个理尔。”(朱子语类,卷十八.或问下.朱熹撰,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606.)他认为事事物物虽各有具体“分殊”之理,但是这些具体的“分殊”之理仍然来源于那个作为普遍法则和本体存在的“一理”。朱熹对普遍法则(“一理”)和具体知识(“分殊”)的派生关系所作的论述,表明他充分肯定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由于“道”的普遍法则和“学”的具体知识是密切联系的,那么“求道”的最高智慧与“求学”的知识积累也是密切联系的。那种识道、体道的精神境界和最高智慧必须建立在日常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朱熹倡导格物致知,通过知识的积累,最终获得对宇宙普遍法则一理的认识。这条求学致知的路线,是一条由“学”而及“道”的路线。在思想史、教育史上,许多教育家均是倡导这种路线的。他们将“道”分为“体”和“用”两方面,得“道”之体即是对宇宙普遍法则的认识,得“道”之用则是获得各种经世致用的具体知识。南宋胡宏说:“学圣人之道,得其体必得其用。有体而无用,与异端何辨?井田、封建、学校、军制皆圣人竭心思致用之大者也。”(胡宏.胡宏集.与张敬夫书.中华书局,1987:131.)他认为对“道”的体悟智慧,是和有关井田、封建、学校、军制等致用知识分不开的。对于知识积累主要依靠日常的学习,而对于“道体”则只能凭借心灵上的“觉悟”,但这种心灵上的“觉悟”必须依赖于具体知识的积累,宋学者程颐和其弟子论述了这个问题:

问:“学何以有至觉悟处?”日:“莫先致知。能致知,则思一日愈明一日,久而后有觉也。学而无觉,则何益矣?又奚学为?‘思日睿,睿作圣。’才思便睿,以至作圣,亦是一个思。故曰:‘勉强学问,则闻见博而智益明。’”(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式遗书,卷十八.中华书局,1981:186.)

学思的对象是各门具体知识,而“觉悟”的对象则是“道”体。但是程颐强调,应该是先有求学致知,经长期的知识积累之后才有对道体的觉悟;先有各种闻见学问,经过不断学习思考之后才有高明的体道的智慧。

由于“道”是一种普遍性宇宙法则和人文法则,它涵盖的道理是无穷无尽的,要通过不断地积累知识而达到更深的体悟道体,诚如宋学者陆九渊所说:“道广大,学之无穷,古人亲师求友之心亦无穷已。以夫子之圣,犹曰‘学不厌’,况在常人,其求师友之心,岂不可汲汲也!”(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三.与黄元吉.中华书局,1980:43—44.)另一方面,学者必须保持心灵、智慧的清明,才能觉悟到道的高妙。程颐说:“有谓因苦学而至失心者。学本是治心岂有反为心害?”(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式遗书,卷十五.中华书局,1981:156.)张载说:“天之不御,莫大于太虚,故心知廓之,莫究其极也。人病其以耳目见闻累其心,而不绣尽其心。故思尽其心者,必知心所从来而后能。”(张载著,章锡琛点校.张载集.正蒙·大心.中华书局,1978:25.)无论是“治心”,还是“廓心”、“尽心”,均是为了保持学者心灵的明净、智慧的高远,以能够体悟那一广大而精微的“道”体。

对于“求道”与“求学”的关系,还有一种见解,就是认为二者之间是矛盾排斥的。道家是这一主张的代表。道家认为“道”是一种没有任何特质和规定性的自然本体,它是一种“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道德经,十四章.故而又可以称之为“无”。“道”作为化生万物的主体,它先于天地而存在,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德经,二十五章.它也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广广乎其无不容也,渊渊乎其不可测也。”(庄子·天道.)“行于万物者道也。”(庄子·天地.)但是,道家认为,“道”虽然无处不在,但是人却不能凭感觉感知它,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的;道德经,十四章.“道”也不是任何知识所能把握、描绘的,因为一切知识和观念只能反映有形有质的事物,而“道”则是没有任何规定物质的“无”;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人类有为的结果,而“道”却总是自然无为的。传授知识必须借助于语言,而传道则是一种“无言之教”,它不涉及任何知识或语言,所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二章.,甚至知识还会妨碍学者对“道”的体悟,所谓“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道德经,四十七章.)。

由于道家坚持“道”与各种知识、学问是相分离的,那么求道与求学也是矛盾的,学者不可能将求学的知识积累提升为求道的大智慧。相反,学者要想真正能够得“道”,还必须以“闭目塞听”的方式杜绝一切感觉经验和知识学习,他们的方法是“学不学”(道德经,四十六章.),即以不学知识、不做学问作为最高的知识、最大的学问。老子将“为学”与“为道”两者作了比较,他说:“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则不为。”(道德经,四十八章.)也就是说,“为学”是一种知识日益积累的过程,相反,“为道”则是一个不断减损知识的过程。他认为,只有放弃那些小的知识学问,才可能获得最大的知识学问;只有放弃那些小的智巧,才有可能获得最高的智慧。可见,他把“为道”与“为学”看作是一个对立的过程。那种能够得“道”、并与“道”融为一体的人,往往是一种已经去掉自己已有的一切知识聪明,甚至自身的感性血肉的人,即所谓“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庄子·大宗师.)

关于求道与求学之间的关系,有上述儒道两种不同的思想。但是,显然,儒学坚持将“道”与“学”统一起来,从知识积累中以获得对“道”的体认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占主导地位,对教学实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其次,再进一步论述习术与求道的关系。

儒家教育家、思想家们大都肯定,习术和求道二者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这可以用两个命题来表述其思想,即由术及道和以道御术。

先论由术及道。儒家思想家、教育家认为,学者要想能够获得悟道的智慧,必须通过平时技能的训练和学习。换句话说,要能把握作为宇宙总规律和普遍本质的“道”,必须首先要掌握驾驭事物的技能,这包括操作技能的训练和学习。儒家强调习礼,习礼显然是一种行为技能的学习,但他们认为,形而上的天道就存在于这些日用伦常的礼仪之中,所以,尽管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求道,但求道必须凭借不断实践、不断训练的学习过程。宋代理学家胡宏在论述习礼和求道的关系时说:“学,即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学也,行之也。行之行之而又行之,习之不已,理与神会,能无悦乎!”(胡宏.胡宏集.知言·中原.中华书局,1987:46.)他认为,习礼作为一种行为技能的训练,是一个“行之而又行之”的不断习行过程,通过这种实践、练习的过程,即可达到“理与神会”的最高境界。

对道的把握必须通过对术的学习才能获得,但是另一方面,一旦把握了道,又可以驾驭术,这就是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所说的“以道御术”。

古代教育家、思想家总是将“得道”看作是求学的最高境界,因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总法则,也是社会人文的终极意义,得道即表明学者达到了“与天地合其德”的崇高精神境界,获得了体悟宇宙人生的最高智慧。学者一旦得“道”,就可以驾驭各种知识技能。“以道御术”包括双层意义:第一,要求以道德的人文法则驾御治术。“道”在这里主要是具有人文法则的意义,“术”则是指治国安邦的治术,广泛地包括权术、战术、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儒家强调以“道”为本,以“术”为末,就是要求“以道御术”。理学家二程认为:“学莫大于知本末终始。致知格物,所谓本也,始也;治天下国家,所谓末也,终也。治天下国家,必本诸身。其身不正,而能治天下国家者,无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式粹言,卷一.中华书局,1981:1197.)致知格物,所求在“道”;治天下国家,所用为“术”。以本统末,也就是“以道御术”。第二,是要求以普遍性的宇宙总法则的“道”去指导具体操作技能的“术”。“道”在这里具有宇宙法则的意义,对“道”的把握不是虚空之事,而体现在有关“术”的习行之中。颜元反对玄虚之道,认为“道”体现在处理实际事物的习行之中,他说:“世儒口头见道,笔头见道,颜子矫枉救失,遵《论语》开章之义,尚习行也。”(颜元著.颜元集.中华书局,1987:393.)颜元注重与“习行”相联系的操作技能,认为“凡为吾徒者,当立志学礼、乐、射、御、书、数、兵、农、钱、谷、水、火、工、虞”(颜元著.颜元集.中华书局,1987:743.。)他认为儒者之道就是要在指导这些具体的“术”中发挥作用。另外,许多科技著作也重视以“道”的法则指导“术”的实行。《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故阴阳四行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劳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人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道”具有绝对的主宰性,它也决定着人们习术,《黄帝内经》认为人们所传习的医术即是为“道”所决定和主宰的,其《人正神明论》在谈到“用针之法”时说:“黄帝问曰:‘用针之法,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因此,学者一旦掌握了天地阴阳之道,就可以决定和支配关于诊断、用针、用药之术。三国时期数学家赵爽,精研《周髀算经》,他对“道”与“术”的关系有深入体会,并提出了“以道御术”的主张。在他看来,“道”是宇宙天地的普遍规律和万物共同的数理关系,故而“问一类而以万事达者,谓之知道”。可见,“知道”显然是达到了一种最高的智慧,而“术”则只是具体的运算技能和运算方法。他主张“以道御术”,也正是希望用“道”的普遍原理和最高智慧去指导“术”的运算技能。

由此可见,求道与求学、习术是密切联系的。儒家思想家、教育家用道、学、术的范畴,很好地把握和表达了教育任务中人格培养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上述的教育思想,非常鲜明地表现出儒家人文教育的特色。

(原载《中国哲学》第19辑,岳麓书社1998年)

热门小说推荐
大金主,你别假正经了

大金主,你别假正经了

大金主,你别假正经了由作者听听雨夜创作全本作品该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难得的情节与文笔俱佳的好书919言情小说免费提供大金主,你别假正经了全文无弹窗的纯文字在线阅读。...

深度索欢,前妻太撩人!

深度索欢,前妻太撩人!

他非她的钟情,她亦非他的所爱,却因为一场意外而走入了婚姻。新婚当晚,她便成弃妇,丈夫带着情人公然调情,甚至当着她的面缠绵云雨。三个月后,她将一纸离婚书扔在他的面前,既然这段婚姻已名存实亡,那不如签字离婚吧!他怀中拥着妖娆女子,薄唇勾着不屑与冷漠,离婚?可以!让我玩过再说!身体被洞穿的一瞬间,另一个女人却端着酒杯,露出妖娆的笑那晚后,他打发掉所有的女人,回归家庭,俨然成为最体贴的丈夫。一夜缠绵,她却从初恋情人的床上醒来,浑身赤裸,在无数双眼睛和闪光灯中,她看到了他愤怒染火的眸子,程慕暖,你居然背叛我!没有,不是这样!她及力辩解,他转身愤然离去。二个月后,她被拖上手术台,他冰冷地命令,打掉她肚子里的孽种一场意外,她和他爱的女人同陷危难,他毅然决然地背弃了她,却在转身之际,随着巨大的爆炸声和漫天的大火,她,终于彻底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三年后,当那张刻在脑海里的容颜难以置信地出现在眼前时,他不知道是真实还是梦境。真的是她吗?还有可能吗?这究竟是命运的宽容,还是另一次不怀好意的玩笑!当她将枪口对准他的胸膛,当鲜血伴着巨痛在胸口蔓延开来的一瞬间,他的灵魂亦在那一刻死去涵坑品保证,请亲们放心来跳!嘿嘿!)...

至尊鬼主:霸道邪尊,硬要宠

至尊鬼主:霸道邪尊,硬要宠

某女在上顺着胸口一路往下撩身材大有长进。某男在下一脸荡漾的撕开衣襟夫人调教的好。她,魂穿废体,未婚夫劈腿庶姐他,冷情狂拽,宠她到人神共愤。当无良又无耻的王牌间谍穿越到毁容废材女之身,弄不死这些找事的小婊砸姐就回炉重造!凤魂醒,辰星现,八荒颤!鸿蒙至宝在手,修灵炼丹符文三修,鬼军开路,傀儡护航,鞭劈苍穹,看哪个不长眼的还敢嘚瑟!...

绝世神针

绝世神针

他是学生是老师是医生,更是深藏不露的贴身保镖。QQ群583880154...

重回十三岁

重回十三岁

重回十三岁,一切都还来的急挽救!然她的目标是保护好家人,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而这一而再,再而三杀出来的某男,是咋回事?说好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呢,一不小心早恋了咋破?某男媳妇儿,你负责貌美如花,我来赚钱养家,嗯?至于危害他幸福指数的事儿,绝不饶恕!渣男再现,某男强势插入,古隐血隐随着她的重生渐渐浮出水面,以及即将到来的灾难,将她推向顶端靠,她重生回来,还要兼职当救世主吗?作者旁白内容纯粹情节,未成年者,请点叉。...

剑震山岳

剑震山岳

故事讲述主人公小道士松柏奉师命下山,前往小琉球,东瀛寻宝之旅,后渗透至皇宫,变身锦衣卫,南征北伐,建功无数,最后发现自己皆在别人的掌控之中,到底谁才是人生最终赢家?且看他如何号令天下,重整朝纲,整肃山河,尽在龙城传奇之安国盛世。。。。。。。。。。。。。。。。。...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